郑州晚报广告部

一名大二学生暑假打零工,被骗到河北搞传销

2015/07/17  
那么大学生暑期打工该如何避免进入骗子的“圈套”?权益受到损失时又该如何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呢?记者结合真实案例,为大学生破解暑期打工这道题。 莫贪超高收入:小心掉入传销窝点 【案情回放】 籍贯信阳市的小李是郑州一所大学的大二学生。2014年暑假,小李在一家酒店打工过程中,认识了叶某,后叶某辞职到天津上班。几天后,小李接到叶某电话,称公司正在招收暑期社会实践的大学生,恰好有一个与小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,并可以帮忙推荐。怀着对新工作的憧憬,小李只身赶往天津。火车尚未抵达目的地,小李被告知要先到沧州分公司上班。到达沧州后,小李和接站的叶某乘坐出租车赶往公司驻地。原本以为的大公司却被出租车一路颠簸带到市郊农村。产生怀疑的小李掏出手机,把自己的精确定位拍摄了下来,并截图发给了同学小奇。小奇接到截图后,感到非常奇怪,但此时小李的电话已经处于关机状态,QQ也不在线。小奇怀疑小李进入了传销窝点,将情况告诉了小李家人。小李家人接到情况后,一边赶往河北沧州,一边与媒体和当地公安机关联系寻求帮助。最终小奇被警方成功解救。 【法官提示】 传销或变相传销是我国法律所明令禁止的行为,每年都有大量群众深受其害。大学生涉世不深,人生阅历不足往往会成为传销组织重点“关注”的对象。那么,在校大学生暑期打工如何才能避免掉入“传销”陷阱呢? 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审庭庭长刘雪琴说,第一,提高防范意识。传销团伙骗人的伎俩说到底就是给你勾绘出一幅高工资、高提成、高待遇的“陷阱”,避免上当最基本的常识是要相信“天上不会掉馅饼”,太容易赚的钱是不靠谱的,接到这样的电话或收到这样的“诱惑”信息,一定不要轻易相信。第二,不能轻信他人。传销组织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受害人和施害人往往是熟人关系,这样容易放松警惕。因此遇到熟人突如其来的“挣大钱”宣传,特别是那些一段时间不联系的网友、朋友、亲戚、同学等,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,最好先仔细盘问,即便想实地考察,也要和他人结伴同去,并尽可能采用实地暗访的形式进行,发现情况不对可方便脱身。第三,远离背街小巷。传销窝点一般散布在城市郊区、都市村庄、背街小巷等人员复杂又不便于管理的地方,如果发现“用人单位”位于这些地方,或者发现吹嘘很大的公司却位于不显眼的地方,一定要保持警惕,果断拒绝前往。 刘雪琴进一步说,一旦发现情况不对,自己已经进入了传销窝点,要果断、及时离开,并尽量选择人员比较多的公共场所寻求帮助。如果被限制人身自由,可以像小李一样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外界传递信号,以便亲朋好友及时发现问题,尽快前往解救,或者将计就计表面服从安排,等到看管松懈后,再寻找机会逃脱。 选对中介机构:避免未挣钱先掏钱 【案情介绍】 某大学生小明家境贫寒,在高中时就尝试过多次假期打工,以往干的都是一些发传单、端盘子等体力活儿。2013年暑假,小明打算找个轻松又挣钱的活儿,可自己没有熟人也没有门路。就在此时,小明接到了一张中介传单,称可以帮助暑期打工学生找到家教、销售、礼仪、公司文员等多种工种,日薪保底200元,但需要交纳300元的中介费。小明和五六个同学商量后,大家交了钱等待中介的电话。刚开始几天中介确实给小明等人介绍了不少工作,但对方均以不同理由没有招用。眼看半个多月过去,小明等人有的找到了其他工作,有的干脆回了老家,放弃暑期打工的想法。大家委托小明帮助索要中介费,可中介公司接待人员一听说退钱就急了,并表示不仅不能退中介费,还把不能找到合适工作的原因推到了小明等人身上。开学后,小明等人见追回中介费无望,便在老师的建议下到法院咨询。最终,在立案法官的诉前帮助下,中介公司同意每人退还一半费用。

郑州晚报广告部

·联系电话:0371-65178533

·广告电话:0371-66330030

·24小时服务电话:13526529293

·电子邮箱:hngg2008@126.com

·上班时间:

·周一至周六(8:00-18:00)

·联 系 QQ:916449120